近日,由全图通位置网络有限公司牵头组织,联合北京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北京京城地铁有限公司、北京工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共同起草的三项团体标准——
- 《非暴露空间数据采集处理技术 第1部分:空间数字化采集技术要求》(标准编号:T/GLAC 17—2023)
- 《非暴露空间数据采集处理技术 第2部分:建筑信息模型生产技术要求》(标准编号:T/GLAC 18—2023)
- 《非暴露空间数据采集处理技术 第3部分:轨道交通电子地图》(标准编号:T/GLAC 19—2023)
将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公示无异议后,正式发布实施。

作为该团体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全图通在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的指导下,勇挑非暴露空间领域团体标准研究的大梁,全程主导了从提案、立项、起草、征求意见、会议评审到最终颁布实施的每一个环节。历经专家组多轮研讨、审核、修订和完善,该标准于2023年6月正式面世。此次标准审核过程中,共有7名行业专家参与,收集并采纳了45条宝贵评审意见,共同推动标准落地生根。
近年来,随着5G、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位置数据已成为智能化时代不可或缺的关键基石。作为物联网感知网络的底层支撑,其广泛的产业关联性与大众化应用服务特征,已在智能制造、交通运输、公共安全等多个行业领域及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中展现出规模化发展的强劲势头。非暴露空间精准定位技术与高精度空间位置信息的融合应用,更是为虚实交融的现实世界数字化投射提供了可能,满足了消费级、工业级应用领域多样化的智能化需求。
然而,随着非暴露空间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需求的不断攀升,预计未来市场空间将突破千亿元大关。但在空间数字化采集、建筑信息模型构建以及轨道交通电子地图制作、测试与实施过程中,仍缺乏明确统一的标准规范。
《非暴露空间数据采集处理技术》三项团体标准的出台,恰逢其时地为非暴露空间数字化数据采集、建筑信息模型生产构建技术要求以及轨道交通领域非暴露空间电子地图的制作与应用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同时,这些标准也为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工厂、无人服务等导航定位方面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标准依据和理论支撑。
在非暴露空间研究领域,全图通凭借创新性提出的广义“空间数字化”理念,通过运用基于北斗时空基准的超宽带技术与SLAM技术,实现了数据采集、实时定位与导航、高精度授时的全面融合,成功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智能系统,攻克了一系列技术与工程难题。2022年12月30日,全图通携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在北京地铁机场线北新桥站共同发布了《2022非暴露空间产业发展白皮书》。展望未来,全图通将继续深耕非暴露空间领域,以《非暴露空间数据采集处理技术》为基石,推动场景内导航定位应用的蓬勃发展。
发表回复